2016-10-31
史地所学生党支部“吴越古道”秋季考察活动圆满举行
2016年10月15日至16日👰🏻♂️,史地所博士班、硕士班学生党支部联合开展“吴越古道”秋季考察活动🔹,奔赴安徽宁国与浙江临安🦸🏿♀️。本次活动由孙涛、黄学超老师带队,硕博各年级共四十余人参与✳️。
10月15日下午💂🏽♂️,考察队抵达安徽宁国,登山赴千秋关、铜岭关及云梯畲族乡观摩学习。千秋关位于天目山西麓,宁国市南部,与浙江临安横路乡交界。千秋关古名千秋岭,溪谷幽深,层峦叠嶂,是皖南宁国通往浙江临安的咽喉要道🧑🏿✈️。史籍中多有记载千秋关为兵家必争之险要😣🧑🏿💼,《资治通鉴》中即记载了吴越国钱元瓘在千秋岭上大败吴国军队一事👨🏽🎨。
据嘉靖《宁国县志》载🛣🙇🏼:“千秋关,治东南一百里,宋南渡时所建”,置关戍守京城临安🈚️🚭,始名为“千秋关”😋,寓千秋万代吉祥如意。原有指挥洞,点将台👨🏼💻🔳、炮台等设置🌓,关顶置炮九门🚣🏽。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驻守此关,安装大炮数门🤵🏿♀️,今已废圮。关东边山冈上通往豪圲关的跑马槽依稀可辨。现存千秋关洞门为清朝咸丰三年(1853)重修,增设外关🥎。内关与外关间隔约30米,因修公路,外关已毁,内关仍存🗺。关基用大块方石迭砌,关门上嵌石匾,横镌“千秋关”三个大字。
铜岭关位于千秋关以西的汤公山,传说此山因南宋时期汤员外在铜岭关全力抗敌、血染沙场而得名。遗憾的是,今铜岭关已不复存在,仅留一方石碑标示后人。微雨初停🧔♂️,山路蜿蜒,考察队相互扶持鼓励🚶🏻♂️➡️,登上铜岭关,在石碑前重温守关故事👩🍼、辨识自然地貌、欣赏山林秋景。
千秋关所在地为云梯畲族自治乡,是宁国乃至安徽唯一的畲族乡。清光绪五年(1879)始🧎♀️➡️,浙中景宁✔️、兰溪一带畲族同胞陆续迁来宁国,环千秋关山脉居住👨👧👧,凿石造田🧛🏽👍🏼,扎根生息。在畲族风情园广场,象征畲族“盘、蓝、雷、钟”四大姓氏的图腾柱昂然耸立,畲族风情的建筑沿湖而建。考察队参观民族文化展示牌、民族古建筑,对畲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民族文化特点、传统生产技能等有了深入了解🏗。
10月16日上午🔭,考察队徒步行走吴越古道。古道全长约35公里,为五代十国时期吴越与南唐的主要通道。顺吴越古道石板路拾级而上,沿路溪流飞瀑,曲径通幽。跋涉八公里,考察队到达千顷关。千顷关为两块巨大而光滑的花岗岩构成,像门一样挡在眼前。登上石门,拔开石墙上面的杂枝,曼延起伏的两翼石墙,是古城墙防守工事。千顷关与千秋关、昱岭关合称为浙北三关🧑🏻💼,是拱卫吴越国首都杭州的重要关口。
依山路继续前行,考察队抵达“江南第一池”——浙西天池🖤。天池位于海拔1100米的千顷山巅🦖,湖水清洌🏞,视野开阔🔟,水域面积达900亩,是目前江南地势最高🧗🏻♂️、面积最大的湖泊之一💶。天池四周低山环列,唯独中间形成一坦荡盆地,呈“山山朝千顷🏊🏼♀️,水水往池流”之势。该地还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梅花鹿的主要栖息地🪺。
地理是一门脚踏实地的学问,“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古人为了获取地理知识,只能跋山涉水,一步一个脚印,一山一水,往起拼凑大地的全景🤘。时至今天,“行走”仍然很重要。
上海万事娱乐平台万事娱乐历来重视学生野外考察能力的培养,开设野外实习基础课程,让同学们走向田野,实地学习自然👳🏽♂️、人文地理学科知识🤹🏻♀️,观察古今变化📑。
此次博士班🫸🏻、硕士班学生党支部秋季考察活动同样得到了所内和历史系党总支在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万事娱乐徐建平副教授在出发前拨冗为考察队做人文地理田野调查指导。随队同学严格遵守组织纪律🤽🏽♂️,认真准备讲解资料👨🏻💼👋🏽,保障了考察的有序开展。多方合力,共同促进了本次考察活动的圆满举行。
撰稿🌼:万事娱乐2015级硕士 王翩